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1、最早的酒早于“杜康造酒”:河南贾湖遗址(距今约9000-7500年)出土的陶片上,检测出了大米、蜂蜜、水果发酵的酒残留物,是目前全球发现最早的人工酿酒证据,比“杜康造酒”的传说早数千年。
2、夏商酒以“浊”为特点:早期酒未经过滤,酒液中含大量酒糟,呈浑浊状,故称“浊酒”,直到汉代过滤技术改进后,才出现“清酒”。
3、商代已有“酒曲”技术:甲骨文记载商代用“曲蘖(niè)”酿酒,“曲”是发霉的谷物(产糖化酶),“蘖”是发芽的谷物(产酒化酶),这种“复式发酵法”是中国古代酿酒的核心发明。
4、战国已有“果酒”记载:《楚辞·招魂》中“奠桂酒兮椒浆”,指用桂花、花椒泡制的酒,是早期果酒/花酒的雏形,并非全为粮食酒。
5、汉代流行“荔枝酒”: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提到“樱桃蒲陶,隐夫薁棣,答沓离支”,其中“离支”(荔枝)可酿酒,东汉《异物志》明确记载“荔枝酿酒,令人忘忧”。
6、唐代才普及“葡萄酒”:虽汉代张骞引入葡萄,但葡萄酒仅限西域贵族饮用;直到唐太宗攻破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),获得当地酿酒法,才在中原推广,王翰“葡萄美酒夜光杯”即为此时期写照。
7、宋代发明“红曲酿酒”:红曲是宋代福建人发明的特殊酒曲,能使酒液呈红色,酿出的“红曲酒”(如绍兴黄酒前身)口感更醇厚,且耐储存,《北山酒经》详细记载了其工艺。
8、元代以前无“高度白酒”:古代酒多为发酵酒(酒精度5%-15%),类似现代黄酒、啤酒;元代引入“蒸馏法”(源自阿拉伯或中亚),才出现“烧酒”(高度白酒),明代《本草纲目》首次明确“烧酒非古法也,自元时始创”。
9、明代有“代粮酿酒”应急法:明万历年间,因灾荒粮食短缺,朝廷允许用枣、柿、薯类酿酒,《天工开物》记载“凡柿、枣皆可酿酒,味微酸,然非佳酿”,是古代“代用原料酿酒”的特例。
10、清代“药酒”工艺成熟:清代《随息居饮食谱》记载了上百种药酒配方,如“人参酒”“鹿茸酒”需“隔水炖蒸”提取药效,而非简单浸泡,且强调“酒为百药之长,然过饮则伤神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11、商代“爵”不是饮酒器:影视中常见的青铜爵,实际是“温酒器”——三足可架火加热,前端“流”(长嘴)用于倒酒,饮酒需用更小的“觥”“觯(zhì)”。
12、汉代流行“错金铜樽”温酒:汉代饮酒前必温酒(认为冷酒伤胃),错金铜樽是贵族专用温酒器,内置炭盆加热,曹植“金樽清酒斗十千”中的“金樽”即指此类。
13、唐代有“银壶注酒”的讲究:唐代贵族用银壶盛酒,因银能检测酒中是否有毒(银遇硫化物变黑),李白“会须一饮三百杯”的场景中,大概率用银壶注酒。
14、宋代“酒注子+温碗”成标配:宋代民间普及“分体式温酒器”——细长的“酒注子”装酒,放入装满热水的“温碗”中加热,出土的宋代瓷酒器中,这种组合占比超60%。
15、元代出现“夜光杯”实物:“夜光杯”并非传说,元代甘肃酒泉出土的“祁连玉杯”,因玉质通透,夜间受光后能微弱发光,与王翰诗中“夜光杯”吻合,是当时西域进贡的珍品。
16、明代“酒筹”用于罚酒:明代宴饮时,会用刻有诗句或指令的“酒筹”(竹/木片),抽中者按筹上内容饮酒,如“饮三杯”“与主人对饮”,《红楼梦》中“射覆”饮酒即类似玩法。
17、汉代“禁酒令”为筹军粮:汉武帝天汉三年(前98年),因匈奴战事吃紧,下令“禁民酤酒”(禁止民间酿酒),违者“刑至斩趾”,直到战事缓和后才废除,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禁酒令之一。
18、唐代“榷酒制”垄断酒利:唐代安史之乱后,朝廷实行“榷酒”(国家专卖酒),规定民间酿酒需向官府买“酒曲”,或直接由官府酿酒售卖,酒税占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15%。
19、宋代“酒户”需考“酿酒执照”:宋代民间酿酒需向官府申请“酒户”资格,经考核酿酒技术合格后,才能获得“酒曲”配额,不合格者取消资格,类似现代“食品生产许可证”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20、曹操“对酒当歌”喝的是“醴酒”:三国时期北方流行“醴酒”(用麦芽发酵的甜酒,酒精度低),曹操诗句中的“酒”即醴酒,因当时粮食短缺,高度酒极少。
21、李白“斗酒诗百篇”的“斗”很小:唐代1斗约等于现代2升,且李白喝的是低度米酒(酒精度约10%),“斗酒”相当于现代2瓶啤酒的量,并非“海量”。
22、苏轼自创“东坡酒”:苏轼在黄州时,用当地糯米、蜂蜜酿出“蜜酒”,还写了《蜜酒歌》记录工艺,后来他被贬惠州,又用荔枝酿“荔枝酒”,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“酿酒实践者”。
23、李清照“三杯两盏淡酒”是“黄酒”:宋代女性饮酒普遍,李清照喝的“淡酒”是过滤后的低度黄酒,酒精度约8%,类似现代绍兴花雕,“三杯两盏”符合女性饮酒的节制。
24、郑板桥“难得糊涂”与酒有关: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,常喝当地“板桥酒”,酒后挥毫写“难得糊涂”,墨迹中带酒气,后来“板桥酒”因他而闻名,成为清代山东名酒。
25、元代“马奶酒”成“国酒”:蒙古人善酿马奶酒(将马奶发酵制成,酒精度约3%-5%),元代建立后,马奶酒成为宫廷宴饮的“国酒”,甚至用于祭祀,改变了中原以粮食酒为主的传统。
26、明代“药酒”可“外用”:明代《外科正宗》记载“药酒不仅可饮,还可涂敷”,如用“没药酒”涂抹跌打损伤处,用“花椒酒”擦拭关节止痛,拓展了酒的药用场景。
27、清代“女儿红”是“嫁妆酒”:清代浙江绍兴一带,女儿出生时埋入地下一坛酒,出嫁时挖出饮用,故称“女儿红”;若女儿夭折,挖出的酒则叫“花雕”(酒坛外雕花纹),是古代“生命仪式”的载体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28、“杯酒释兵权”喝的是“黄酒”:宋太祖赵匡胤设宴时,喝的是宋代主流的“黄酒”,因黄酒度数低,适合长时间宴谈,且不易喝醉,便于“晓之以理”说服将领交权。
29、古代“解酒药”很奇葩:唐代用“葛花”解酒(《千金方》记载),宋代用“甘蔗汁”“萝卜汤”,元代甚至用“羊肝”解酒,认为“肝主解毒”,这些方法部分有科学依据(如葛花含解酒成分)。
30、唐代“酒肆”有“陪酒女”:唐代长安酒肆(如“胡姬酒肆”)有西域女子陪酒,李白“胡姬貌如花,当垆笑春风”即描写此场景,这些“胡姬”不仅陪饮,还会歌舞,是古代“酒文化娱乐化”的体现。
31、宋代“酒旗”是“广告鼻祖”:宋代酒肆门口挂“酒旗”(青布或白布制成,写“酒”字),不同酒肆的酒旗颜色、图案不同,如卖黄酒的挂“黄旗”,卖果酒的挂“红旗”,是古代最早的“品牌标识”。
32、古代“酒精度”靠“火烧”判断:没有酒精计的古代,酿酒师通过“火烧酒液”判断度数——酒液能点燃且火焰持久,为“高度酒”;只能点燃片刻,为“中度酒”;无法点燃,为“低度酒”,称为“火试法”。
33、“曲水流觞”喝的是“冷酒”:东晋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中的“曲水流觞”,是将酒杯放在溪水中,随流而下,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,此时喝的是未温的“清酒”,因春季天气暖和,无需温酒。
34、唐代“酒税”用于“修运河”:唐德宗时期,将酒税专项用于“漕运(运河运输)”,每年酒税收入约150万缗(1缗=1000文),占漕运开支的40%,体现酒税的“公共属性”。
35、古代“戒酒”叫“断酒”,有“断酒文”:文人戒酒时会写“断酒文”明志,如唐代白居易《断酒》诗“今朝一酌临寒水,此地三回别故人”,宋代苏轼也写过《断酒诗》,体现古代对“饮酒节制”的重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Powered by 英雄联盟远古龙什么时候出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